如今刷粉丝是微博的需要,微博买粉丝可以让微博在短时间内粉丝量快速增长,但是,我们如何选择粉丝,粉丝是有区别的,我们必须选择优质的粉丝,不然的话对微博有害无益。...
如今刷粉丝是微博的需要,微博买粉丝可以让微博在短时间内粉丝量快速增长,但是,我们如何选择粉丝,粉丝是有区别的,我们必须选择优质的粉丝,不然的话对微博有害无益。
1.0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新浪微博一句“有什么新鲜事告诉大家”把大家都带到了2.0时代。这个时代的核心要素是“人”,人产出信息,人积聚“粉丝”,人与人通过转发评论参与事件传播等等。翻版自twitter的新浪微博带来了种种新玩法,“粉丝”概念的提出无疑是最大亮点。过去只有名人才有粉丝,现在人人都可拥有,而粉丝的多少又决定了影响力的大小,影响力或多或少会带来名利。小到草根用户,大到企业明星,在“名利”的感召下,孰不想成为统兵10万征战沙场的将军,一声令下,则万马奔腾。
何为原始欲望,说白了就是利己思维,用户考虑是可以通过平台获取什么?粉丝积聚到一定规模之后的力量给了用户不尽想象。新浪微博察觉到每个人在积聚粉丝上的原始需求,于是聪明地把宣传策略落脚在粉丝的“数量”上,喊出口号,“你的粉丝超过一百就是一本内刊,超过一千就是一个布告栏,超过一万就是本杂志,并通过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刺激,煽动”,很快就把人内心的原始欲望调动起来了。
草根积聚粉丝做达人,企业圈养粉丝做市场,明星集结粉丝博身价等等,人人为获取更多的粉丝量而努力。在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下,新浪微博成功地占有了5亿多用户,每秒钟的信息发布量峰值也达到了3万多条。对于平台性质的产品,得用户者得天下,新浪微博以用户的原始欲望为驱动力,打了非常漂亮的一仗。
只是用户的原始欲望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走火入魔。粉丝的价值本应通过“数量”、“质量”、“活跃度”“忠诚度”等多个维度来衡量。如果不引导,用户会把粉丝的价值全部投注在“数量”智商,纯粹以粉丝数量为导向,就会滋生一些腐败、苟且和暗斗等等。
目前新浪微博的粉丝结构有三类:A类是活跃粉丝,有强需求存在,对平台有依赖,会不断挖掘平台新的价值;B类是普通粉丝,对平台无依赖,需求较弱,随时可能被竞争对手抢走。C类是僵尸粉,躺在用户的粉丝当中,无声无影,但会被组织利用,影响平台体验。
新浪微博发展初期,是以“人“来驱动的,活跃度取决于每个人主动发信息表达诉求的频度和事件爆发后参与的积极性,一条消息、一条转发、一条评论都是活跃度大小的参考指标。如果站在B类粉丝的角度来看,庞杂信息量的堆积影响到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造成一部分粉丝的逃离,平台活跃度是下降的。后来,经过多年的沉淀,新浪微博趋于成熟,变成以”事件“驱动了,更强调事件的时效性,参与热度,传播广度等,站在A类粉丝的角度来看,活跃度实际上则是提升了。前段时间新浪活跃度下降的质疑无非是看问题角度的不同造成的。
假设ABC三类粉丝占比是4:4:2,现在看,AB占大头,但AB两类粉丝的占比,随时可能因为C类粉丝的干扰而裂变。僵尸粉的存在会助长A类用户的畸形需求,干扰整个平台的用户体验致使B类用户移情别恋。最致命的是,僵尸粉还会传染,会把弱关系的B类粉丝转化成僵尸粉。长此以往,整体上会扭曲用户对微博的价值判断,试想当大家普遍认为微博粉丝存在虚假的时候,转发、评论、粉丝等传统意义上的热度指标都会受到怀疑,消极情绪蔓延下去还会滋生厌恶,排斥等极端行为。如此这般,谈论活跃度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