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阅读时长来看,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40.98分钟。此外,微信阅读城乡差别不大,男女差别也很接近。...
调查覆盖了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量也比往年增加一倍,为49802个。
超六成成人手机阅读微信
根据调查结果,有超过六成的成年通过手机,进行过微信阅读。
从微信阅读时长来看,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40.98分钟。此外,微信阅读城乡差别不大,男女差别也很接近。
该调查还显示,聊天、查看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是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选择比例高达80%。而与阅读有关的活动也是很多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看新闻、阅读朋友圈中分享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文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2.9%、67.1%和20.9%。
此外,微信的一些实用功能,同样获得了部分微信阅读接触者的青睐,有27.2%的人选择扫描二维码,有19.6%的人选择QQ邮箱,有19.0%的人选择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还有15.3%的人选择微信支付,在公众号上进行的如订票、打车、订餐等实用型操作的选择比例也达到7.0%。
社交化阅读成新趋势
面对首次出炉的微信阅读调查结果,有关专家认为,微信作为典型阅读形态的出现,意味着社交化阅读已成为全新的阅读趋势。
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团队经过长期跟踪发现,微信内容以快精短为特点,并呈现了短视频、纯干货、附带背景音乐等不拘一格、多元化呈现方式的格局。整体而言,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依旧是主体。微信公众号中,70%均为趣味性公众号,而其中,15%为文化类。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则注意到,微信阅读中,专题化阅读有了相当提升,出现了一些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的内容。他介绍,在一些有着传统杂志色彩的公众号上,甚至还有几万字的研究分析报告。另据新媒体指数团队这位负责人介绍,现在运营得比较好的公众号,无不都是有特色的,要么观点独到,要么解析深入,行文或犀利或幽默,以热点为切入点。
世界图书馆界曾经有过这样的理想,让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书看,但这个理想即便到了21世纪也没有得到完全实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余光说,现实情况是,手机普及率甚至比书籍更高,因此,依托手机阅读、微信阅读实现这样的理想,看起来更容易。在图书馆普及率依旧非常低的前提下,这类阅读对图书馆的缺失,有了一定的补充。
过度依赖微信使人懒惰
从我个人情感角度来讲,我觉得微信对我们的时间干扰得太多。王余光尽管这样说,但也不得不承认,微信占据了年轻学生大量的时间,他们往往对微信过于依赖。
微信阅读是碎片化、跳跃式的,而且不少都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因此认为,从目前来看,完全依赖微信阅读获取知识绝对不可能。新媒体指数的研究也证实,微信现在的内容比较杂乱,还有伪科学的、造谣的、抄袭的,该研究团队负责人说,长此以往,会增大原创及科普成本,使得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生产减少,微信内容库价值被瓜分,甚至贬值。
而王余光认为,儿童阅读、学术阅读和经典阅读还是应该坚持纸质书。微信主要功能是娱乐、浏览,我主张儿童阅读不要从微信阅读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微信阅读容易分散其注意力,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学术性著作和经典性著作,也应该坚持纸本阅读,只有纸质书阅读才能让你不受干扰,一面看,一面思考。他认为,碎片化的东西会使思维更肤浅,变得更懒惰,不愿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尤其对搞专业研究的人来说是个很坏的习惯。
事实上,关于微信阅读的研究目前还极为缺乏。应该更多研究人们的阅读心理学,在载体改变的情况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有,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引导在微信环境下,进行一些有益的阅读。王余光如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