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璟,新榜总编辑。曾在传统媒体做过10年新闻采编,也是新媒体一线实践者观察者;既在公号底端菜单栏坚持写不推送的10多万字偶得日记,也写过1000w+阅读量的新闻解读类推送文章。...
邓璟,新榜总编辑。曾在传统媒体做过10年新闻采编,也是新媒体一线实践者观察者;既在公号底端菜单栏坚持写不推送的10多万字偶得日记,也写过1000w+阅读量的新闻解读类推送文章。因为比较笨+社交恐惧症,所以多数时间都在学习、阅读、写作、观察和思考。想和你真诚分享这个快速变化时代里,依然不变的那些爆文生产逻辑与方法论。
写了删,删了写,再写再删,再删再写……上周,同事吩咐我写一段个人介绍;周末,我把上面方框里这段文字交给她时说:可能是有史以来写得最痛苦、耗时最长、字数最少的一段话。
跟很多自媒体大咖相比,我既没有创作过多少篇10w+或100w+爆文的辉煌战绩,也没有制造过大学毕业半年一年从月薪几千到年薪几十万上百万的职场神话。
过去十多年,一直在内容行业死磕,我跌过很多坑走过很多弯路,积累下一些不是捷径、全是笨功夫的经验教训。
1
2006年9月27日,我加入杭州《都市快报》。
这是一份从创刊之日起就在血液里融入用户体验的报纸,在新媒体时代,它依然极其出色——自从新榜2014年推出排行榜以来,它就始终在国内都市报类榜单名列第一二位。
当年,我得到这个工作机会走了“后门”。面试时,报社领导问:你知不知道沙龙是谁?奥尔默特呢?毫无专业背景,我只能回答“听过沙龙”,奥尔默特?不知道。
面试结束后,我感觉自己没戏,写了一封3000多字长信给领导,阐述想成为记者的种种理由。
领导后来跟我说,他面试后确实不想招我进去,但被那封长信打动,所以给个机会试试,“试用期三个月”。之后在报社的10年,我都视为“试用期”,拼命地跑,就怕干不好而丢掉工作。
头两年的每一天,包括节假日,尤其是下夜班后,夜深人静的凌晨1点到5点,我会做几件事:
一是赖在办公室不走,在内网看报社过刊库,把它创刊以来报道仔细精读一遍,这让我非常快速地知道它的内容定位和写作特色。
二是盯着全国各地都市报电子版更新,第一时间学习研究人家怎么做国际新闻,去做同题新闻比稿。这让我知道国内最出色同行是怎么干的,这段经历也有个意外收获——我背得出国内近百份报纸电子版在凌晨/早上几点几分更新。
三是蹭报社免费打印机,打印《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大西洋月刊》等顶尖外媒的社论或报道,每天至少打印一张A4纸,在坐公交车上下班路上熟读或背诵,也因此有很多次坐过了站。回头看,那仍是极度痛苦的时光,但它让我的英语水平大幅提高,也建立起比较扎实的国际新闻报道及分析框架。
2009-2010年,进入报社的第三年和第四年,我开始在报道上做探索创新,获得一些成绩。比如,我做的新闻报道经常出现在新浪网易搜狐凤凰网等门户网站要闻区,出现在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节目中,第二天最多被27家都市报同时整版转载、甚至有5家都市报头版转载……
那两年,我拿了无数荣誉,并获得晋升,是报社升职最快、最年轻的中层。这背后没有捷径,全是笨功夫。
那是我职场的一段黄金时光,也是传统媒体黄金时代的尾巴。
2
相比起管理岗,我其实更喜欢埋头采访写稿子,已经记不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通公众号,但应该是最早一批,第一个号因为做深度新闻解读而在2014年3月消失。
此后,我在自媒体写作上会不自觉地多了自我审查,写作方向也慢慢从热点新闻解读过渡到新媒体观察研究。
这个过程中,我写过一些10w+或接近10w+的文章,比如《外滩踩踏悲剧:致命而又被忽视的0.75㎡预警信号》——在悲剧发生后大概两三小时推送,它有一个小bug,并不完美,却是我喜欢的一种写作类型;再比如解读埃博拉病毒的科普文章,曾收获1000w+阅读量。
也写过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里的小人物,因为当时阅读海量材料后,发现没有一篇文章聚焦雾霾灾难里小人物的故事和命运,因此花了好几天去查阅几乎能查的一切资料,看了估计不下100万字材料,最后创作了一篇1380字的人物特写稿,这也是我被侵权转载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通过依法维权目前已获得维权收入6万多元。
还写过新媒体行业观察类文章,比如《什么样的文章能获得疯转?(基于1亿篇文章大数据分析)》、《少剪一刀背后的秘密,什么样的微信内容才好看》(系列共8篇)、《日均访问阅读量660万+,它做到世界第一仍面临盈利困境》、《平均阅读率已跌至5%,你打算继续做微信公众号吗?》……
在头条号、企鹅号、网易号、凤凰号等自媒体平台上,我也一直是一线实践者,有过不少100w+或10w+,做到过垂直细分领域的头部大号(上过新榜排行榜的榜单),拿过每月几万元的平台补贴。
公号底端菜单栏可以点击阅读但不对外推送的推文,我写了一年多,写满100000字,记录下日常阅读、见闻、观察所得。或许,这是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对外沟通和自我调节?
尽管很多时候写不好、没有爆文,而且写作从来没让我实现财务自由,但我依然喜欢写并乐在其中。
因为,写作可能是最接近精神自由的一个职业。
3
新榜创始人&CEO徐达内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媒体前辈,他的媒体札记曾是我和同事每天精读的专栏。
我知道和认识徐老师比较早,遗憾的是,因为个人原因,我错过新榜2014年创办时就加入的机会,未能更早并肩奋战;也很感激徐老师团队的信任,再次接纳我,并放手让我去做新榜的一些内容工作,并对各种错误和失败给予最大包容。
渠道和环境巨变,让今天的内容创作和传播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用“日新月异”形容也不为过。
新榜创办3年多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内容创业服务平台。借助在新榜工作的便利,我和同事能接触和访谈到诸多国内一线的内容创业者,也能便捷地通过新榜强大的数据技术能力对新媒体做一些观察研究。
老实说,新媒体行业变化太快,知识更新迭代飞速。在新榜工作的每一天,我都会发觉自己无知并伴有强烈焦虑感,只有不断学习总结、埋头前行。